長照議題:高齡照顧者之老老照顧問題

長照議題:高齡照顧者之老老照顧問題

本文摘自:行政院(性別平等)處所建置的性別平等多媒體資訊分享平台

https://www.gender.ey.gov.tw/Multimedia/System/Notes/DealData.aspx?sn=JRmS!SQJS1Wg3AF1jb73YA@@


標題:長照議題:高齡照顧者之老老照顧問題

年度別111

專家學者:吳肖琪

專家學者單位: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特聘教授兼跨專業長期照顧與管理碩士學位學程主任、台灣長期照護專業學會理事長、台灣長期照護專業協會常務理事

專欄本文:

內政部統計109年國人零歲平均餘命為81.3歲,較108年增0.4歲;然而平均餘命存在性別很大的差異,109年女性平均餘命(84.7歲)高於男性(78.1歲)達6.6歲;若老一輩的長者婚配年齡以男大女4歲覺得是最適配,代表女性平均喪偶年數會是10.6年;代表多數老太太要面對老先生就醫、照顧、擔任照顧者的角色,至老先生仙逝,還要面對痛失伴侶的哀傷期,再面對的是獨居生活、入住安養機構或子女照顧的問題;若老老照顧屬子女照顧父母,通常子女的一方,有些家庭是派給未婚的長者(通常是女性),較未思考未婚的長者,未來由誰來照顧;有些家庭是派給媳婦,較未思考婆媳可能來自不同的家庭背景,較傳統的媳婦可能要承受很大的壓力;有些家庭是由已婚女兒輪流照顧,女兒要承擔夫家是否支持的壓力;若是80多歲老嫗照顧60多歲失能子女,除了照顧,要擔憂經濟問題,還要擔心未來誰照顧其老孩子。

衛生福利部(2018) 鑒於高齡少子化,家庭結構小型化,家庭照顧者承擔照顧的壓力及負荷愈來愈大,為瞭解主要家庭照顧者狀況,特於「106年老人狀況調查」完訪之 65 歲以上人口樣本數計 4,310 人-;針對 65 歲以上者於日常生活活動或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動至少有 1 項困難者1550人,進一步訪問「負責實際執行照顧工作」的家庭成員,其中主要由家庭成員照顧者 773 人為受訪對象,完訪者計 469人,回收率為 60.67%。分析主要家庭照顧者,仍以女性較多 (占 60.98%),其中320 人沒上班(占 68.23%)。若主要照顧者為男性,照顧前有工作的佔46.99%,目前工作狀態仍工作者有41.53%;至於女性主要照顧者,照顧前有工作的佔37.41%,目前仍工作者降為25.52%,降幅11.89%遠高於男性的5.46%,亦即女性較會因為成為主要照顧者而辭去工作;若以照顧前工作者為分母,因照顧辭去工作比率,女性為 43.93%,較男性 24.42%高出 19.51 個百分點。代表女性較男性有承擔「工作收入頓失」、「與人接觸減少」與「照顧負荷增加」三重壓力的風險。從目前有工作的主要家庭照顧者中,有 32.21%表示會因為照顧而影響到工作,其中以「必須彈性調整工作時間」占 18.12%最多,「必須減少工作時間」占 17.45%次之,「必須請假」占 10.07%再次之;主要家庭照顧者平均照顧年數為 7.8 年,照顧者年齡愈高,平均照顧年數愈高,也愈難被照顧。主要家庭照顧者每日平均照顧時間為 11.06 小時,照顧者年齡愈高,每日平均照顧時間愈長, 65 歲以上照顧者為 13.28小時。若以與被照顧者關係觀察,「配偶或同居人」的每日平均照顧時間為13.31 小時最長,其次為「子女」的 10.82 小時。有 42.86%主要家庭照顧者在過去 1 個月內因為照顧而發生身心不舒服的情況,其中有 22.60%曾發生「肌肉筋骨痠痛」、18.12%曾發生「失眠」,12.15%有「高血壓」情況;女性曾發生不舒服情況(47.9%)高於男性(34.97%)。女性主要家庭照顧者對於目前整體生活的滿意情況僅35.66%,遠低於男性的44.81%。照顧者經年長期每日長時段的提供照護,照顧者的身心健康包括照顧負荷與照顧壓力,是另一個隱藏需要被支持的問題,長照十年計畫2.0提供長照服務,有助於紓緩主要照顧者的照護負荷,讓照顧者有喘息的機會;指導照顧者正確的照顧技巧、運動與紓壓,可減少照顧者的憂鬱與焦慮徵狀的發生。然而22.39%的主要家庭照顧者因經濟因素、21.54%的主要家庭照顧者因附近無長照服務資源而無法使用長照服務,也是政府必須正視的議題。

戰後嬰兒潮 (民國35年至53年出生) 世代邁入高齡,老老照顧的情形會大幅增加,老老照顧最常見的照顧問題是照顧者體力、記憶力都大幅減弱,照顧技巧亦無法跟上日新月異的醫療照顧;照顧者除了要照顧失能者日常起居,包括洗澡、大小便、餵食、陪伴就醫等問題;還要擔心失能者跌倒、骨折、泌尿道感染、傷口感染、呼吸道感染、壓傷(俗稱褥瘡)等問題;還要照顧失能者與自己的情緒;以骨折為例,很多長者有骨質疏鬆伴隨巴金森氏症、或中風的問題,若行走不小心跌倒,可能因骨折而臥床、因臥床而產生肺炎或壓傷的情形。以壓傷為例,若沒有好的輔具協助,照顧者是否有辦法針對臥床長者,每兩個小時翻身一次,若是太瘦的長者,甚至需要一小時翻身一次,以避免壓傷的發生;有糖尿病的失能者,也要注意傷口不易癒合、要注意水溫以免燙傷等問題;若是失智症或嚴重精神疾病之失能者,還要面對失能者有打人、罵人等躁動行為的問題;除了需要其他家人的協助與支持,確實也需要正式照顧者的協助;政府在長照十年計畫2.0挹注了大量的經費與人力,提供居家式及社區式長期照顧服務,可協助失能者沐浴、餵食、清潔等工作、提供復能服務讓有復健潛能的失能者,可以藉由居家環境,改善其日常生活功能;提供交通接送、輔具、喘息服務等,讓居家失能者能得到較好的生活照顧,亦能減少家庭照顧者的負荷。失能長者或家庭照顧者有時會因為省錢,或不願意給外人照顧,而讓家庭照顧者承擔更大的照顧責任與負荷,進而釀成悲劇的發生;從專業的角度,接受失能的事實,與失能共舞,積極引導失能者延緩或改善內在潛能是重要的,也能協助失能者有尊嚴的生活。長照相關的資訊,包括如何申請長照服務,長照服務給付的內容與收費,照顧技巧之學習等,皆可到衛生福利部長期照護司「長照專區」網站。

延緩或改善內在潛能是什麼意思?世界衛生組織在2015年提出因疾病或意外造成功能下降者,應設法發揮其內在能力(intrinsic capacity),將功能盡可能提高或延緩其惡化;2017年世界衛生組織進一步提出長者整合照護(Integrated care for older people,ICOPE),建議社區評估長者的肌力、營養、視力、聽力、認知、憂鬱六大項目的狀況;對於有異常項目可以積極改善,包括藉由健身運動、營養、與人互動或就醫等。2019年世界衛生組織進一步將ICOPE六大項目定義出來,讓社區民眾可以自己進行篩檢評估,肌力部分包括測量長者在不扶的情況下,起坐五次的秒數,若超過14秒則考慮要積極為自己的健康進行運動訓練;散散步是不夠的,應更積極的訓練肌力、肌耐力、伸展、柔軟度、平衡等;運動有很多好處,除可以增加體力、免疫力,幫助睡眠,也可以避免跌倒的風險,增加與人互動的機會,讓心理能夠更健康。

長者或失能者可以做哪些運動?依據長者失能程度,運動可以在床上、椅子上、室內、戶外、或健身房進行;採循序漸進,鼓勵與耐心的方式,可以讓長者漸漸有功能性運動的習慣,雖然這是有挑戰性的工作,但持續兩三個月,進步是會明顯看到的,也會減少照顧者的照顧負擔;長者若有太瘦、食慾下降、大病或臥床的情形,就要注意其是否有營養不良的風險,包括足夠的熱量與好的蛋白質攝取,每一餐要吃到手掌心大的蛋白質,澱粉類的攝取盡量不超過餐盤四分之一;至於蔬菜與水果可以佔餐盤一半左右;若體重過重者,蔬菜的比重可以遠超過水果;每日足夠的蔬菜攝取,有助於改善便秘的情形;目前國民健康署在各縣市皆設有社區營養推廣中心,若有不懂營養的問題,可以在就醫時詢問醫師,也可以聯絡縣市營養推廣中心或衛生所,或從國民健康署「健康九九」網站獲得相關知識;視力的改善,有助於閱讀、外出、並減少跌倒風險,聽力的改善有助於與人互動溝通,進而使身心更健康;輕度憂鬱情形可以藉由運動或與人互動等改善,如何鼓勵長者參加社區據點、長照巷弄站C據點、健身俱樂部、運動中心、樂齡中心、社區大學等,或使用共融公園的運動器材,皆有助於憂鬱症狀的改善,相關資訊可查詢衛生福利部心理健康司「心理健康促進宣導素材」網站。

對於家庭照顧者來說,在安全執行的狀況下,可讓長者自己動手做的事項,就是鼓勵長者動手,照顧者扮演安全看視與鼓勵的角色,可以逐步減少長者負向的行為發生,並使長者獲得自信與成就感。line@長者量六力是國民健康署在111年推出的ICOPE自評工具,除了可以自評測驗,也可以查詢社區相關資源,健康資訊,也有評測紀錄;鼓勵長者、失能者、家庭照顧者使用line@長者量六力自我評估,早期找出可以恢復身心健康的方式;若長者無法自己吃飯洗澡上廁所、或走出門忘了回家的路,或懷疑別人偷東西、會罵人打人等躁動的行為,就要懷疑可能有失智的情形,要到神經內科或精神科尋求診斷,或打1966聯絡長照管理中心;都可以找到最適的資源。

照顧長者,就像照顧小孩一樣,但小孩是漸漸的進步,長者是漸漸的退化與老去;照顧失能者確實很辛苦,對照顧者來說,適度的喘息與轉換心情是重要的,要相信長照專業人員可以和家人一樣把長輩照顧好,親力親為不一定會是最好的,要相信適度的使用喘息服務、生活輔具,抽空學習照顧技巧,改變照顧習慣,可以在照顧過程中有較好的品質與照顧結果。

2020年台灣有2357.1萬人,15-64歲年輕人口1683萬人,65歲以上長者人口378萬人;從國發會人口中推計可以發現,從2020年迄2044年預估年輕人口減少448.5萬人,65歲以上長者會增加333.6萬人;2044年後接續的26年,老年人口減少有限,但年輕人口會再減少451.7萬人;至2070年全國1581.4萬人當中,15-64歲年輕人口782.8萬人,老年人口657.6萬人。目前照顧者的人力,無論是家庭照顧者、或照顧服務員,皆是以女性為主,未來仍舊會是以女性為主,且因年輕人口驟減,未來會有更多老老照顧的問題,老老照顧可能是夫婦、伴侶、兄弟姊妹、90歲老嫗與70歲的老憨兒,90歲的長媳與80歲的小叔,或未婚至老仍在照護長輩的兩代老人,也可能是好朋友。要解決台灣快速高齡少子化的問題,未來政策方向要讓長者更健康,以減緩失能者人數的增加,需要政府有效率地投資健康促進,讓國民知道健康的重要,減少慢性病的發生,以及讓自己健康的方法,這樣才能減少使用醫療與長照的風險;並致力推動各縣市的高齡友善,改善大環境的硬體,包括通用設計、無障礙的住宅、交通、公共建築物、人行步道、餐廳、醫療院所、市場、運動中心、公園等;另改善大環境的軟體,包括建立以全人、全家、全社區,公私協力的社會互助、青銀(代間)共融、社區共融的高齡友善環境;這需要讓全體國民包括鄰里長及各行各業工作者都了解高齡社會的需要,讓每個人成為高齡社會設計、規劃、參與的一員。


參考資料來源:

國家發展委員會(2020):人口推計(2020至2070年)數據-中推計。https://pop-proj.ndc.gov.tw/download.aspx?uid=70&pid=70

引用2022/08/03衛生福利部(2018):106 年老人狀況調查主要家庭照顧者調查報告。https://www.mohw.gov.tw/dl-70607-5ecf9013-0a80-4ca1-9041-78e06beada4b.html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健康九九」網站。https://health99.hpa.gov.tw/

衛生福利部長期照護司:「長照專區」網站。https://1966.gov.tw/LTC/mp-201.html

衛生福利部心理健康司:「心理健康促進宣導素材」網站。https://dep.mohw.gov.tw/domhaoh/lp-3560-107.html


更新日期 2023-01-05 09:47:10